索引号 | 53040020251613581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7-23 |
江川区面香缘花饽饽坊店主戴欣谚的创业故事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月 施锐
晨光熹微,戴欣谚的厨房里已飘出阵阵麦香。案板上,她的指尖翻飞如蝶,将面团塑造成各种各样的模样。几个加急的花饽饽订单,让她的这个清晨格外忙碌。身旁,丈夫杨承瑜默默地打着下手,目光始终追随着妻子的身影。说起来,正是因为丈夫,戴欣谚才和花饽饽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间回到2004年,那天是平安夜,一场朋友聚会,让当时在昆明工作的北方小伙杨承瑜遇见了在昆明上班的江川姑娘戴欣谚。一个带着北方小伙的爽朗,一个有着南方姑娘的细腻,初次见面,他们都给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男儿志在四方,在哪里都是一样嘛!心有所属,哪里都是家。”跨越南北的距离,爱情悄然生根发芽。两人在2008年携手走入了婚姻殿堂。而且,杨承瑜还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和妻子一起留在江川生活。
山东和江川,有着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初到江川,杨承瑜能与爱人相伴,虽然满心欢喜,但偶尔还是会思念家乡那熟悉的面食味道。为了缓解丈夫的乡愁,戴欣谚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制作北方的面食。为此,她专门去山东,拜访当地经验丰富的师傅。经过多个日夜的努力,历经多次失败,戴欣谚终于掌握了花饽饽的制作技巧。
回山东有妈妈做,在江川有老婆给他做,想吃什么戴欣谚都给他做出来。她要让他有一种归家的感觉,不能让他身在异乡,老是怀念家乡。当戴欣谚把自己亲手制作的花饽饽端到丈夫面前时,丈夫非常感动,那熟悉的味道,一下子勾起他心底最温馨的回忆。
戴欣谚制作的花饽饽也得到了亲朋好友的一致称赞,大家鼓励她开一家店铺,把这份美味分享给更多的人。很快,他们的面香缘花饽饽坊在江川开业了。为了吸引顾客,戴欣谚不断改良花饽饽的口味和造型。她结合南方人的口味特点,在传统北方花饽饽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加入一些当地特色食材。同时,她还精心设计了花饽饽的造型,让它们更加美观精致。
“我在制作过程中,不放任何添加剂。花饽饽的颜色取自果蔬汁,比如蓝色的是蝶豆花、紫色的是紫薯、黄色的是南瓜、绿色的是菠菜……”戴欣谚介绍。如今,她家的小店生意不错,新生儿的抓周宴、新人的婚礼,总少不了她的花饽饽装点宴席。
北方花饽饽历史悠久,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面食,流行于山东等地,大多用于节日、祭祀等场合,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而花饽饽制作的每一步都很讲究,从精心挑选面粉到耐心揉面、发酵,再到一点点捏出各种造型,这个过程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每次一接到新订单,戴欣谚都会一头扎进厨房,少则五六个小时,多则一两天,全身心沉浸其中。因为丈夫平常要上班,只能在有空的时候打下手,所以经常都是戴欣谚一个人完成这些订单。她说,长时间一个人待在厨房里,看着那些未完成的面团,她真的很容易崩溃,而且长时间弯腰劳作,她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但是戴欣谚从来没有放弃,总是咬牙坚持着。
戴欣谚做过很多造型的花饽饽,但是在她心里,那寓意“百年好合”的花饽饽,最能代表她和丈夫的故事,承载着对彼此最真挚的祝福。所以,制作这种花饽饽时,她总是格外用心。“我和他拍婚纱照选择的主题是‘百年好合’,婚礼的主题也是‘百年好合’,虽然只是简单的四个字,但它却代表了我们对生活的期许,对未来的祝福。”戴欣谚说。
在江川,戴欣谚夫妻用面团塑造浪漫,用坚守诠释深情。原来最好的爱情,是跨越山海的奔赴,也是困境中紧握的双手。当北方的面香融入南方的烟火,这份双向的温暖,早已在岁月里,酿成了最甜蜜的人间风味。
相关阅读:
- 古诗中的宁州八景 2025-07-23
- 冬瓜蜜饯,一方水土的味觉记忆 2025-07-23
- 新兴州城修缮改造“一颗豌豆”片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中标(成交)结果公告 2025-07-22
- 大型多媒体合唱剧《聂耳的歌》震撼上演 2025-07-22
- 大型多媒体合唱剧《聂耳的歌》震撼上演 2025-07-22
- 经济随笔丨中国经济:上半年的几点有益启示 2025-07-22
- 夯筑起应对复杂变局的坚实依托——中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观察 2025-07-22
- 玉溪高新区龙泉片区(A5、A6、A8、B4地块)房地产价值评估服务中标(成交)结果公告 2025-07-21
- 绿色理念引领 蓝莓产业赋能——抚仙湖畔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样本 2025-07-21
- 四百岁的徒留传奇 五百岁的生机勃勃 202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