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41556667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4-09-24 |
元江移民新村: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村内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到处可见标识牌。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乾恒 文/图
走进位于元江县城西北部的曼来镇曼来社区移民新村,只见一栋栋小楼房错落有致“镶嵌”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平整的柏油路通到每家每户,村民们农闲时分在凉亭里纳凉聊天,享受着劳作后的闲适与安宁,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
移民新村立足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以原生态的乡村美景为核心,以特色节庆和地域文化为载体,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曾经的荒山变如今的果园,从原来户均千元到如今人均万元。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当地农业带来蓬勃生机,也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典范。
特色产业强村富民促振兴
1982年和1984年,为积极响应元江县委、县政府“山顶蓄水、山腰发电、山脚灌溉,山坝结合、治水办电、开发热区”的号召,曼来镇曼来社区箐门口、石脚地、桥边、马鹿洞4个小组从海拔2160米的库区搬迁至半山腰的峨嘎梁子,从此这4个村组也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移民新村。
40多年的时间,这片叫峨嘎梁子的山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上果树林立,实现了撂荒地变“金土地”的完美转变。“搬过来时,我还在外面读书,每次放假回家都会帮着家里一起去开荒,那时大家都非常辛苦。”曼来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成刚回忆道,当初来到移民新村的村民,面对光秃秃的山头,每家每户天不亮就在山上抡起了锄头,挖穴填土,移苗植树,披星戴月让一片片曾经杂草丛生的撂荒地重披绿装。
如今的移民新村,家家都是小楼房,户户都有小汽车,走到哪都是柏油路,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在一栋大气漂亮的楼房前,一辆崭新的货车停在路边,货车的主人是移民新村石脚地小组村民孙贵永,这是他今年刚换的货车。“我种着19亩林果,除了自己种植的,我还会将村里的水果收了拉去昆明卖,自家林地中还养了100多箱蜜蜂,三笔收入让我家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日子越过越红火。”孙贵永说。
“移民群众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不等、不靠、不要,敢于拔穷根,念好‘山字经’,发扬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牢固树立‘产业富民’和‘产业先行’的发展理念,把荒山逐步改成台地,把台地连片建成水浇地,把水浇地变成稳产地。”李成刚介绍,移民新村依托独有的热区自然资源优势,利用退耕还林、移民贴息贷款等政策,调整种植结构,确立了以芒果、荔枝、龙眼、桃李等高效经济林果为重点的产业发展目标,确定了林果产业“阶梯式”发展思路,即海拔800米以下主要发展芒果、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800米到1200米主要发展以桃李为主的经济林果,逐步形成重点产业科学、协调、绿色发展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全村种植荔枝、芒果等林果1950余亩,人均面积近5.5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以上。
生态旅游赋能绿色发展新动力
标识牌、休息亭、采摘区、农家乐……行走在移民新村,产业兴旺,农文旅融合成效初显。移民新村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村民办起农家乐、开起民宿客栈、建起生态采摘园、兴起农村电商,让昔日的荒瘠山梁变成了千亩林果,实现从“开荒造林种水果”到“卖水果”再到“卖风景”的转变。
午饭时间,李正兴接过爱人递来的菜单,开始配菜、切菜、下锅……一阵忙碌之后,客人点的菜都上了桌。“随着移民新村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我就萌生了在村里开一家农家乐,让大家能够在这里吃、住、娱的想法,反正是自家的院子,闲着也是闲着,没想到收入还不错,这一开就开了12年。”李正兴笑着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移民新村大量种植芒果、荔枝、龙眼等地方特色林果,坚持“果树丛中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21年被列为省级旅游名村。依托地域特色产业优势,大力推动荔枝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每年5月中旬荔枝成熟时,移民新村都会举办“荔枝节”,吸引游客到移民新村体验采摘荔枝、品尝荔枝宴、吃农家饭。
为打造好文化旅游特色品牌,移民新村完善了全景图、导览图、交通指示等旅游标识标牌,游客中心、游览步道、休息亭台、停车场等旅游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日趋完善,并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为游客提供更便利的服务。2023年接待游客19.28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629.53万元,乡村旅游发展态势稳定向好。
文化之风渲染乡村美丽和谐图
移民新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林木蓊郁、层林尽翠,田园风光与生机勃勃的土地交融,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还涵养着新的文化意蕴。
围绕乡村文化建设,移民新村将精神文明建设与村内工作紧密结合,先后开展“讲文明、树新风、讲卫生、信科学、抵制歪风邪气”“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等文明实践活动;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激发村民与人为善的自觉性和荣誉感,形成“尊老爱幼、移风易俗、和睦相处、勤劳致富”的新风尚,并分别于2009年、2012年获得第五批、第六批省级文明村称号,2015年2月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在文化阵地建设方面,村里配备各类实用书籍、文艺演出服、体育健身服和篮球,有效利用农闲时节和重大节日等开展篮球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带动群众广泛参与,把文明理念融入文体娱乐中。同时,制作文明示范村标识牌、村务公开栏、宣传栏、文明创建评比栏和善行义举榜,不断丰富村内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实现乡村治理有力有序、文明新风浸润人心。
相关阅读:
- 田锐文 2024-11-14
- 玉溪春和现代花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号地块技术服务运营及7号地块入园企业合作经营招标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2025-03-14
- “两新”“国补”下乡进村 创新服务激活农村市场消费活力 2025-03-14
- 亿元级大产业:番荔枝成为滇中果盘明星的高光历程 元江25吨香蕉首次出口中亚 2025-03-14
- 亿元级大产业:番荔枝成为滇中果盘明星的高光历程 元江25吨香蕉首次出口中亚 2025-03-14
- 亿元级大产业:番荔枝成为滇中果盘明星的高光历程 元江25吨香蕉首次出口中亚 2025-03-14
- 元江25吨香蕉首次出口中亚 2025-03-14
- “两新”“国补”下乡进村 创新服务激活农村市场消费活力 2025-03-14
- 玉溪市易门县人民法院融合法庭设备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2025-03-13
- 元江县委政法工作会议召开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