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11288752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1-09-24 |
多彩丰收节:庆丰收 感党恩
编者的话:“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银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万径香。”时序秋分,昼夜平衡,秋色正浓,放眼玉溪大地,金灿灿、红彤彤、沉甸甸、肥嘟嘟……各地忙着收获水稻、蔬菜、瓜果等农作物,处处呈现一派丰收景象。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我市各地乡村采访,描绘丰收景象,以飨读者。让我们和广大农民一起,庆丰收、感党恩,分享丰收的喜悦,感受新农村的变化。
新寨村:柑橘丰收果农乐
又到一年丰收季,在新平县戛洒镇新寨村和新平褚氏农业有限公司的褚橙庄园内,45万棵果树上挂满了即将成熟的柑橘。
褚氏公司行政主管刘勋介绍,今年的柑橘预计11月初成熟,现在柑橘进入了糖度转化的关键期。为了保证果品的质量,目前正在做日常管护,确保把最好的果子交到消费者手中。据了解,新平褚氏农业有限公司共种植柑橘6300亩,预计产量将达到2.3万多吨。
在新寨村,种柑橘已经成为村民的主要支柱产业,果农的生活也发生了喜人变化。看着即将成熟上市的柑橘,果农刀星铭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他告诉记者:“预计今年我家的10多亩柑橘能有30多吨的产量,将会有13万多元的收入。”
刀星铭一家从2014年开始栽种柑橘,一亩地有1万多元的收入,今年价格不错,果子还没成熟就已经被果商订完了。随着收入的增加,刀星铭家建起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永芳介绍,新寨村种植农户有332户,占全村总农户数的97%,柑橘产量今年将达3100多吨,预计产值1400万元,果农将迎来一个实实在在的丰收年。
目前,新平县共有柑橘种植经营主体222户,面积94571.1亩。近年来,新平县在智能选果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全县建成柑橘选果生产线24条,设备设计年加工能力达44.18万吨,智能选果带动了企业和种植大户的柑橘产品销售。
小湾社区:“网红村”里话变迁
傍晚时分,澄江市右所镇小湾社区稍显宁静,风格多样的半山酒店建筑群被镀上了一层淡淡的玫瑰金。一路蜿蜒而上,沿途不时可见村民爬山、散步,孩子骑车炫技,游客拍照赏景。
这个抚仙湖畔依山而建的村子,曾经是个吃水靠肩背、卫生靠风吹、外村姑娘不敢嫁的地方,而今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也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走进村民鲁秀芬家的院子,客厅里传来广场舞的音乐,鲁秀芬看着一台KTV点歌机播放的视频学跳舞。她和老伴识字不多,但都能熟练操作电器。“这是老伴今年4月逛街时花2000多块钱买的,闲暇时可以和家人一起娱乐下。”鲁秀芬说。
三十多年前他们结婚时,住的是茅草房,只添置了一件丈夫打的柜子,连台缝纫机都没有,更别提电器了。当时虽然地里种着粮食,可只够吃半年。夫妻俩白天下田干活,晚上披星戴月刨地,这样干了八年才把房子建起来。家里有了孩子后,开支增加了,生活常常捉襟见肘,遇有稍微大点的支出就得去借钱。
特色民宿示范村相关项目实施后,鲁秀芬和部分小湾村民一样,靠出租房屋、经营民宿和山地流转,获得不菲的收入。随着抚仙湖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小湾人逐步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收入逐年增加。日子好过了,但村民们没有选择“躺平”,在小湾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年轻人外出就业,年长者就近在民宿打工。
小湾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贵友说,目前小湾民宿集群已初具雏形,按照澄江市小湾特色民宿示范村项目总体规划布局,未来计划以特色民宿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
六十亩村:点花成“金”富农家
秋分时节,江川区九溪镇六十亩村的千亩百合花田中,村民们忙着整地理墒或播种花球。
六十亩村党总支书记蒋培湖说:“百合花连年丰收,如今我们村能种的土地都种了百合花,种植大户通过流转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村民也通过地租实现了增收。”
种植大户李红明忙着把一个个花球种进水稻轮作后的土壤里,他告诉记者:“我家有60亩百合花田,每年都会拿出一半轮种水稻,中秋节前刚刚收了水稻,有5吨多的收成。水旱轮作不仅改良了土壤,也让我们增加了收入。”
李红明种植百合花已有十余年的光景,从以前守着一亩三分地的贫困潦倒,到现在年收入超过200万元,百合花“开”出了他如今的幸福生活。“2007年我开始种的时候,只有四五十户在种,现在已经发展到500多户了,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好了。”李红明说。
六十亩村百合花种植迅猛发展,目前种植户达579户,种植面积达2700亩,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1.7万元,百合花产业总收入超1亿元。
“一朵百合花”种出了一个亿元村,也种出了一个文明村。花卉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村民带来了物质的丰收,也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基础。2.8万平方米的危旧房屋被拆除,占地3600平方米的中心广场建成,2个停车场投入使用,2个三星级公厕建成,美丽宜居新农村建设二期即将完工,绿地花园四处可见……
在老年人服务中心,空巢老人享受着集中供餐的照顾;在儿童之家,放学后的小朋友由爱心妈妈统一照管;在农家书屋,农闲的村民坐览书中万千世界;在科普馆,志愿者精彩的演说带领人们发现“科技改变世界”的神奇,一场又一场的科技培训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实保障;在中心广场的大戏台,逢年过节老、中、青、幼4支文艺队连番登台,载歌载舞,“唱”尽美好生活。2020年,六十亩村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
者湾村:“书画之乡”花盛开
者湾3组村民马应才家“果实”累累
9月23日,记者走进通海县四街镇者湾村,看到的是五谷丰登、瓜果飘香、鲜花盛开的丰收图景以及农民书画家“书画”丰收的场景。
记者来到者湾村1组村民王明富家时,王明富和家人正忙着加工刚刚采收回来的菊花。“这一季,我们家一共栽了4亩菊花,最近刚好是花期。”王明富笑呵呵地一边说,一边忙着修剪花枝、包装花束。菊花亩产约3500束,按每束8元的价格,可有11万元的收入。
“我们者湾村的花卉种植了200多亩,以菊花、向日葵、玫瑰等品种为主。以前,花农要自己把花送到斗南花卉市场卖,现在产量多、质量好,花卉商就到我们村来收购。下一步,我们计划成立一个花卉合作社,帮助花农种好花、卖好花。”者湾村党总支书记张双全说。
太阳当头,者湾村7组村民布增运没有闲下来,而是忙着栽下新一批小白菜。“我这片田有1.5亩,之前种的是甜玉米,两天前刚卖完,我赶着时间收拾好田种上小白菜,还可以赶在年前卖。”布增运说。1.5亩田可以栽种小白菜约1.9万棵,如果按照往年的价格,布增运将有1.3万余元的收入。
者湾村位于通海县西北部,辖区内有8个村民小组,近年来以种植蔬菜、烤烟、花卉为主,2020年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因历代文人墨客辈出,有“碧山墨庄”之称,2006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冠名“书画之乡”。
为迎接“中国农民丰收节”,9月23日,杨正福、李廷发、马应才几位书画家一早便到村委会写字作画。位于者湾村委会四楼的“书画创作室”和“书画展览室”,是村民们引以为豪的财富。杨正福乐呵呵地对记者说:“你看我今天的画,有菜、有花、有果实,的确很‘丰收’吧。”
下拖卓小组:枝头挂满“金果果”
金秋时节,在华宁县华溪镇甫甸社区下拖卓小组,村民抢抓晴好天气采收柑橘,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一派丰收的喜人画卷。
一大早,下拖卓村民普美丽一家就到柑橘地里忙活起来,成熟的果实装满一筐又一筐。“今年雨水好,挂果率高,我家的6000棵柑橘树产量大约有60吨左右,平均每棵树的收成比去年多出20公斤。”
普美丽是村里出了名的柑橘种植能手,她家栽出来的柑橘刚成熟就有客商等着上门收购,价格也卖得比较好。谈及高产及高品质的原因,普美丽认为主要是选种和管理两大因素。几年前,普美丽家选了一个优良的柑橘品种,多年来坚持自主育苗和栽培,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她家日常极其重视管理,每天至少去果园管护一次。
“光种柑橘每年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遇上价格不错的年份,卖上30多万元也是有的。”普美丽说,十多年前她嫁来的时候,家里刚刚盖起新房,欠了不少债。种上柑橘后,不出几年就还清了债务,还买了车。
柑橘这个“金果果”铺就的致富路,让下拖卓彝家人的日子都变得“柑”甜如饴。艳阳下的山坡上,村民白云昌忙着采摘丰收的果实。“不用拉到市场上卖,收购商差不多就过来看看,晚上就拉去称了。”白云昌说。
近年来,借华宁县加强柑橘种植培训的东风,白云昌的柑橘种植技术得到了提升,靠着吃苦耐劳的钻劲和精心管理,他先后种下的2000棵柑橘树长势喜人。“卖柑橘收入一年有十六七万元,现在生活比以前好了,房子也盖起来了。”
现在的下拖卓,家家户户都用勤劳的双手种植柑橘,改变了以往贫穷落后的面貌。2020年,下拖卓小组柑橘销售收入达64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金橘满园,栋栋新楼,如今的下拖卓,破屋烂墙、污水横流的乱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宽阔整洁的道路、绿茵如盖的文化长廊、漂亮宽敞的彝族文化广场。飘香的硕果,让下拖卓彝家人的日子越来越甜。
禹石沙新村:美好生活有盼头
9月22日,走进易门县浦贝彝族乡浦贝社区禹石沙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白色墙面上画着花鸟山水的民居,村内道路宽敞平整,满地金黄的苞谷,村民们趁天晴,在自家门前晾晒、脱粒苞谷,忙得不亦乐乎。
正在晒苞谷的村民穆秀芝告诉记者,她家今年种植了7亩苞谷,共收获4900余公斤,按一公斤3元的价格计算,产值预计1.47万余元。“现在交通条件好了,田地间都有机耕路,新房门前都有晾晒的场地,从地里收获的苞谷可以直接用货车拉到家门口,省时省力。”穆秀芝说,以前可不这样,田地间道路泥泞,通行条件差,村子远在深山,山陡路险,种了也运不出去,只能肩挑背扛运回家自己吃或者用来养殖牲畜。
2018年以前,穆秀芝一家8口挤在十平方米见方、墙面开裂的土房里,每逢雨天,房子就成了她最担忧的事。提心吊胆的日子终于在2018年结束了,穆秀芝和很多村民一样,搬到了禹石沙新村,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居。
禹石沙小组组长鲁文红介绍,为解决滑坡灾害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威胁,2015年浦贝乡把禹石沙纳入农村危房改造项目;2016年申报并获批地质灾害滑坡避让搬迁项目;2017年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点,当年12月底,10户建档立卡户率先搬进禹石沙新村;2018年,老村的其他村民也陆续搬入新村。
搬迁后的新村在易峨高公路边,距离浦贝乡集镇三四分钟车程,离县城也不远。禹石沙小组副组长马艳芬说,禹石沙因地制宜开展技能培训,引导村民到砖厂、食品厂和建筑工地务工,目前,全村有150余人在外务工。此外,依托老村原址复耕开发,引导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引进种植300亩果桑,打造集采摘体验、农业观光、休闲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点。
甸中镇:丰收喜采油橄榄
一年一度的收获季如期而至,峨山县甸中镇境内万亩油橄榄迎来丰收,种植基地随处可见农民忙着采收油橄榄的身影。
走进云南源天生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油橄榄种植基地,阮凤英夫妇正忙着采摘果子。5年前,他们承包下位于家门口的源天生物集团的110亩地,种下3000棵油橄榄树,去年开始初挂果。夫妻俩靠在家门口承包土地种植油橄榄,在实现就业的同时,照顾着家中老小。
“今年的油橄榄迎来了丰产,最多的时候每天能收3.8吨果子,整个采收期结束,产量会比去年增加。”在玉溪润玉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榨油基地,工作人员普海旭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全镇有8家公司种植油橄榄,已挂果采摘的4家公司中,3家公司的油橄榄送到该榨油基地榨油。该基地从9月6日开始榨油,不到20天榨了近30吨果子。
“果子从树上采摘下来,经除叶、清洗、破碎、30度恒温搅拌、油渣分离等环节,最后才能成为橄榄油,整个流程如果能在24小时内完成,油的品质才是最好的。”普海旭说。
油橄榄是峨山县“一县一业”重点打造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玉溪市润泽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玉溪润玉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云南源天生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峨山县茂源经济作物种植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在甸中镇发展油橄榄产业。2020年,甸中镇累计种植油橄榄1.93万亩。
甸中镇镇长倪韬说:“油橄榄树不仅绿化了荒坡,稳固了水土,带动了就业,社会效益日益凸显,还为甸中镇带来了经济效益。”
峨山县将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产业扶持,统筹农业、水利、林草等部门项目资金,实施油橄榄产业PPP项目等举措,努力将峨山建成云南省木本油料基地县,将甸中镇建成油橄榄小镇。
么邑小组:哈尼梯田种新品
金秋时节,元江县羊街乡梯田种植的水稻进入收获期。浪支村委会么邑小组的稻田中一片金黄,村民们忙着割水稻,农业技术人员忙着选点、测量、取样,为测算该小组今年新品种水稻产量做准备。
“我们选取3个不同的测量点,每个点不少于15平方米,然后计算株数、分蘖数,通过测量选定面积产量,最后测算出亩产量,么邑小组新品种水稻测产折合成干产量每亩达到614.5公斤。”元江县乡村产业发展中心助理农艺师杨学宝说,“在水稻栽种上从前期育秧、规范化栽培到中期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我们向农户和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现在农户收割的水稻是今年合作社从福建引进的新品种,我们在海拔800米到1600米的梯田分别试种,一共试种了200多亩。”元江县来吉桃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来吉说。2011年以来,这个专业合作社已带动农户恢复梯田3600多亩。
“以前种植的水稻亩产在300到350公斤,效益不好,口感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李来吉说,“今年引进新品种抗倒伏抗病性好、抽穗率高、谷穗饱满度好。在试种时,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了合同,按照每公斤6元的价格收谷子,合作社还拿出保证金,如果新品种种植不达标,用保证金补偿农户。”
么邑小组党支部书记李玉得说:“今年试种的新品种丰收,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已经有村民陆续报名下一年种植这个品种,我们将分批推广种植新品种水稻。”
据了解,近年来,羊街乡以特色农业为基础,调优产业结构,推广“党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引进元江县态园林果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谷雨田发展有限公司,按照一产种植养殖、二产深加工、三产梯田观光的模式,探索梯田保护与开发的新路子,不断提高梯田综合产出效益,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上牟溪冲村:文旅融合绘画卷
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碧绿的荷塘、憨态可掬的稻草人……丰收节,在红塔区高仓街道梁王坝社区上牟溪冲村七号田庄徜徉花海,体味农旅休闲,感受丰收的喜悦。
七号田庄是红塔区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自去年8月开园以来就突出田园观光、民俗体验等特色,备受消费者追捧。“作为农旅融合的范例,该项目流转土地1000余亩,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为当地居民带来租金和工资性收益,不断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梁王坝社区党总支书记陈绍武说。
上牟溪冲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山水人文景观。2015年,通过“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成“灰瓦白墙青石板、斜纱花窗马头墙”的滇中民居145套,完成了姜氏宗祠、牟溪记忆、叠水景观、教子园、文化长廊、中心广场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在乡村治理方面,上牟溪冲村采取“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的方法,积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共同治理,真正实现了村庄民居美、人居环境美和乡风民风美。
家园建美了,还得产业兴旺,百姓才能富。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梁王坝社区党总支提出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思路,并引入七号田庄打造第一、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规模示范园。
“七号田庄仅是农旅融合的节点之一,下一步,上牟溪冲村还将打造集观光、度假、休闲、康养于一体的文旅康养休闲目的地,在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推动群众思想观念转变和村庄整体发展。”高仓街道党工委书记童进彪说。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跃 崔永红 李文雯 何蕾 何超 马兰 李瑞铭 季永鹏 沈杰 刘黎 特约记者 师云波 文/图)
相关阅读:
- 瓦庆超 2024-11-14
- 宁海街道洋葱丰收 2025-03-14
- 新平中小学校开展多彩校园文体活动 2025-03-13
- 江川区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开班 2025-03-07
- 峨山:多彩活动促成长 2025-03-07
- 甘庄花街节民族风情浓 2025-03-05
- 甘庄花街节民族风情浓 2025-03-05
- 刘总旗社区举办传统文化米线节 2025-03-05
- 洛河乡举行祭龙节民俗活动 2025-03-05
-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溪社会工作综述 2025-02-17